今年以来,秦淮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深入贯彻党政机关“过紧日子”要求,积极开展公物仓全域推进创新试点,通过打造“1+1+N”公物仓管理模式,线下实体仓与线上虚拟仓相结合,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,有效推动资产一网统管、共享共用,开辟了集约化、高效化、标准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路径。
一、建好实体仓,实现资产管理集约化
一是盘活闲置办公用房。秦淮区利用长乐路84号老旧闲置办公用房建设公物仓,约1000平方米房屋,经过适当改造,设置大小仓库20余间,完善六大功能区域,包括:办公家具存放区、办公电器存放区、贵重物品存放区、应急物资存放区、出入库登记整备区和宣传展示区,最大限度发挥闲置房产的功能潜力,做到物尽其用。
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。秦淮仓积极贯彻“双碳”战略,在符合安全条件前提下,按照“宜建尽建”原则,利用屋顶剩余空间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。配合电池储能装置,通过充电放电、移峰填谷,实现电能自发自用,最大限度利用清洁能源,从源头上有效节约运维开支,探索建筑“碳中和”实现路径。
三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。中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,严格把控公物仓建设质量关、安全关。领导班子定期深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,询问了解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进行精准指导。对涉及屋顶框架结构、建筑防水排水、光伏发电系统等重要环节均反复检查,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地方坚决返工,确保工程质量不留瑕疵。
二、管好虚拟仓,实现资产管理高效化
一是完善共享共用网络。坚持动态监管、“虚实结合”,构建秦淮仓“1+1+N”总体框架,即重点打造1个实体仓+1个数据中心(虚拟仓)+N个数据定位码。推进秦淮区资产在线管理平台与市平台数据整合对接,切实发挥虚拟仓信息化管理作用,逐步形成闲置资产申请和调剂使用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网络。
二是建立线上审批制度。实行闲置资产申请、调剂、报废全流程线上审核办理,明确审批的依据和要求,同时建立线上线下检索匹配机制,加速公物仓资产流动时效。克服过去资产处置流程多、时间长的弊端,有效防止待报废、拟处置和处置待批复的资产长期共存于公物仓,造成大量滞留压库的现象。
三是加强闲置资产清理。联合区财政部门对集中办公单位闲置资产开展全面清理登记,符合标准的全部纳入公物仓体系,不适合继续使用的按规定申请报废处理,用虚拟仓带动盘活账面闲置资产。同时,集中办公单位不再保留物资仓库,空出的房间全部回收,纳入办公用房统一管理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单位办公用房紧张的局面。
四是探索资产监管路径。联合五家区级单位,先期开展公物仓云平台管理试点,将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范围的资产数据录入公物仓云平台,实行线上集中管理,全面掌握资产的数量、价值和使用状况。为下一步实施机关单位资产动态监管、将资产盘活成效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挂钩、通过预算约束推动资产盘活利用,提供了思路和依据。
三、用好新载体,实现资产管理标准化
一是坚持规范制度引领。结合秦淮实际,研究制定《南京市公物仓秦淮仓管理办法》,明确公物仓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,规范资产调入、调出、借用、处置等各流通环节,所有管理制度、岗位职责、操作流程等均规范上墙,让公物仓的运行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。
二是强化专业技术保障。建设基于RFID(射频识别)技术的资产定位、出入库管理系统,实时监测资产动态。每件资产均贴有专属“身份码”,当出入库资产经过RFID天线时,系统会自动进行识别定位,实现一次赋码、一物一码、覆盖终身。工作人员通过扫描“身份码”,可以迅速查询该项资产的登记信息和使用情况,方便后期追溯。
三是实行科学有效管理。秦淮仓全面推行“6S”管理模式,确保每一件库存资产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,保持良好的待使用状态。资产登记入库时会自动添加上相应的维保信息,每到达一个维保周期,系统会根据维保计划清单,及时向工作人员发出提醒,督促开展例行清洁和维护保养工作,实现库存资产的智能化、科学化管理。
(秦淮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 林杰)